關係始於施與受,開啟了清白感(innocence)與罪惡感(guilt)的經驗,一方帶著期待付出,接受的一方背負回報義務。最終施與受達到平衡,才能經驗最深的滿足。
然而,有些人為維持清白感而拒絕,寧可封閉自己也不接受來自他人的任何贈與。所以,可以不用負責,只做旁觀者。
拒絕接受父親或母親(或雙方)的給予,這樣態度逐漸擴展至其他關係,他們合理化這樣生活態度:「對方所給予並不是我需要的」、「對方所付出的無法滿足我」,結果都是一樣的:他們心中充滿被動與空虛。 (P13-14)
在海靈格的工作中,個人對父母的態度,往往影響了整個人生的可塑性與幸福感。但父母往往並不完美甚至很不稱職,「痛苦已經夠多了,為什麼要接納?」
這好挑戰,而且莫名...
且讓我們一起進入此一議題的奧秘中吧!在中秋團圓日的今天,把祝福送給自己,也送給家人。「愛,如其所是」。
每日家排│一起讀【在愛中昇華】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