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落地的人生--關於青少年系列
- 媛子
- 7月2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典型的青少年特質:那種昏沉沉的、缺乏紀律、凡事拖拖拉拉的少年,他只是到處閒晃,任心思飄竄……如果你能穿透表象,就會發現他們內在所珍視的僅是鮮活幻想生活……

昨天參加了一個資深家族系統排列師Stephen Victor的半日工作坊,他為家排做了一些基本觀念的講解,其中有提到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,點出在台灣,成長過程的男孩,被保護太多。剛好正在讀瑪麗-路薏絲・馮・法蘭茲Marie-Louise von Franz的「永恆少年」,藉此為我想持續談「青少年時期」的文章,就借用Stephen的觀察,做一個論述的起點。
生命歷練的空缺
在華人文化的DNA中,身為男孩就該得到較多的禮遇,這樣的印象在台灣不陌生,家事可以少做或不用做,物質的給予也該多一點,看似是男孩佔了一些便宜,但Stephen指出一點,這也對台灣男性造成了障礙,在兒童、青少年時期,較少的家務操持,呵護太過,也產生了生命歷練的空缺。
馮・法蘭茲是公認最傑出的榮格子弟,她在書中說到典型的永恆少年,一類如情聖唐璜,深受女性喜愛但無法安定,綻放神聖少年原型的光芒;另外一個類型,呈現的是一種蒼白的空虛。我們就先來看灰頹的這一類吧!原文是這樣翻譯的:
「他活在持續性的昏睡及發呆,這也是典型的青少年特質:那種昏沉沉的、缺乏紀律、凡事拖拖拉拉的少年,他只是到處閒晃,任心思飄竄……如果你能穿透表象,就會發現他們內在所珍視的鮮活幻想生活。……」
馮・法蘭茲表示,「我想要專注的問題在於:為什麽這個類型,亦即媽寶少男的類型,在我們的時代中是如此顯著。」
不禁令人噗嗤一笑,馮・法蘭茲這本書的寫作,已超過50年,感覺上,從農業時代到工業革命,「媽寶」似乎已成一類常態性的存在,歷經時空的流轉,媽寶族群更日漸壯大。共同的是,適應社會有難度,無法給出承諾。
救世主情結
「這也帶來某種形式的“精神官能症”,英國的分析心理學家貝恩斯(H.G.Baynes)“將之描述為『暫時性的人生』(provisional life),那是一種奇怪的態度感受,使人覺得自己還沒有進入真正的人生。“此在當前的狀況下做這個或是做那個,但無論是或是工作,都還不是他真正想要的,總是幻想著未來的某個時間點,真正想要的就會出現。如果這樣的態度延續下去,就意謂內心持續不變的拒絕在當下給出承諾。
其中也常會多少帶著救世主情結,或是彌賽亞(Messiah)情結,私底下認為有一天自己能救世界,無論是在哲學、宗教、政治、藝術或其他領域,那最述將被發現。……他們極度恐懼被牽絆住,害怕完全融入在時間與空間中,或是害怕被定位成一個固定的形象。」
工作就對了
「在《轉化的象徵》(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) 一書中,榮格提過一個療方―工作……。但是,工作一詞的確是沒有任何一個永恆少年會想要聽到的,而榮格因此得到結論說那就是正解。」馮.法蘭茲個人的經驗也是如此。
「媽寶」的核心問題,有一把很關鍵的鑰匙,「毫無疑問的,母親企圖將兒子留在巢中,而有些人子總會難於得到自由,寧願邀續享受待在巢中的樂趣。」馮・法蘭茲對於母親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的理解,還是太輕易了,有時不是樂趣,而是一種隱形的禁令,這其實是一個艱難的課題。
無動力世代
其實,現在的女孩也很受寵,「媽寶」真的不限於男孩,缺少淬煉的生活,永恆的困在少年階段,這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成年期,或之後的中老年階段,仍持續付出代價。「無動力世代」更進一步的不分男女,成為新時代的問題。在家排的工作中,看見太多成年人,在潛意識層面,仍是個乞求父母允許的孩子。
上一代願意讓下一代「放飛自由」嗎?這個愛的課題,下次再來好好談一談!
(待續)

留言